沉痛悼念老班长战斗英雄杨国跃:英雄不朽,精神永存
惊闻战斗英雄杨国跃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0日下午3点去世。他的离去,让战友们悲痛万分,纷纷表达怀念之情。
看着战友发来的悼念图片,从昨天得到消息的难以置信,到今天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战斗英雄杨国跃真的离开了我们,他在老山战场上的战斗事迹可歌可泣,英雄不朽,精神永存。
杨国跃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充满热血与担当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如今,英雄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应铭记像杨国跃这样的英雄们。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沉痛的心情,向老山战斗英雄杨国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英雄一路走好,精神永垂不朽!
转眼间,边关硝烟散尽,战友们也不再年轻。让我们珍惜战斗友谊,弘扬老山精神。
附:英雄部队英雄战士杨国跃的故事
一九八四年金秋,首都北京披红挂彩,沉浸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七周年的喜悦之中。在盛大的“八一”招待会上,中央军委的首长和来自全军的英模代表,为我军建设的新成就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新胜利频频举杯。
一个中等个头,脸庞清瘦的年轻战士刚刚喝下一口庆功酒,看到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举着酒杯朝他走来。他激动得不知所措。杨副主席走到了他身边,亲切地说:“你们打得好,我代表军委,代表全军指战员和全国人民感谢你们!”
顿时,人们的视线集中到这个年轻战士身上,互相询问,“他是谁?”
“杨国跃! ”有人说出了他的名字。
“啊!杨国跃!不就是老山’李海欣高地十五勇士’中的那个班长吗?不就是在战斗危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带领战友们打退敌人一个加强营轮番进攻的那个战士指挥员吗?”就是这个新一代的青年战士,以自己的忘我战斗精神,为人们展现了崇高的人生信念,人们不禁在深深思考:一个人应当为什么而战斗?一个人应当为什么而献身?
“让我照样当个老兵吧,我会象过去一样好好干的!”杨国跃是云南省云县头道水公社人,汉族,一九六三年五月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里。家里有父亲、母亲和四个弟弟。由于劳力少,负担重,家庭经济状况长期不太好。一九七O年,杨国跃刚满七岁,就进入头道水小学读书。一九七八年,他在头道水中学念完初中,回乡务农,成了父亲的好帮手。一九八—年冬,他不顾家庭生活的困难,毅然报名应征入伍,在云南边防某部炮团三营营部当了有线兵。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把他从炮团调到了步兵团。次年三月,连队团支部根据他的表现,吸收他加入了共青团。四月,他被推荐到教导队参加军事骨干集训。集训回来不久,上级任命他为八连三排九班班长。
没想到,这项任命一宣布,就在杨国跃的脑海里激起了层层波浪:
当班长?凭自己眼前这两下子,能带好一个班吗?自己这个初中生,充其量不过是挂了块牌子而已,要带好文化水平比自己高的那么—些人,实在是太困难了!要是带不好,将会给连队造成多大的损失!何况自己来当兵,做梦也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官”,杨国跃越想越感到不安。几个月前父亲来了一封信,信中说:“儿呀,家乡实行了生产责任制,隔壁邻居都一家家富起来了。只有我们家变化不大。这不怨别人,只怨我们自己。你奶奶年老体弱,做不动什么事。我和你母亲身体都不太好,干不了重活。你的几个弟弟年纪都还小,又在上学,帮不了什么忙。家里承包的田地,不能老是等着别人来帮忙种。人家倒是好心优待军属,可帮忙多了,我们自己过意不去。你能退伍就尽快退伍吧,要不然。只有让你弟弟退学……”信中提到的问题,时时在牵动着杨国跃的心。几天以前,家里来了封电报,它带来的也并非什么好消息,而是奶奶病故的噩耗。
家中有困难不能不管,可是此刻部队有打仗的任务,一个共青团员,革命战士,能在这样的时刻躲到家里去吗?边境形势这么紧张,临战训练刻不容缓,在这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个人的一切都应当置之脑后,他忍住心头的悲痛,一声不吭地把信和电报藏了起来。
他不怕打仗。为保卫祖国而战,他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只有一个心愿:打完仗,一定要回家去看看,看看奶奶的坟,看父母亲的病,看看幼小的弟弟和家里承包的田……
可是,领导上偏偏要叫他当班长。当得了当不了是个问题,能否在打完仗以后抽得开身回去看看,能否在年底实现退伍的要求也是个问题呀!他思前想后,终于打定了主意:决不当这个班长!
“让我照样当个老兵吧,我会象过去一样好好干的!”他这样去恳求指导员,可指导员不同意他的要求。
“给我把班长职务免掉吧,我当不了!”他找到连长,连长把他“刮”了一顿。正在这节骨眼上,他们班的一个战士违犯纪律,被连长当着全连同志的面批评了一通。杨国跃感到既恼火又高兴,恼火的是连长批评的虽然是那个战士,可实际上是在批评班长没有尽到责任。高兴的是,这一下,可以证明自己不是当班长的料,更有不当班长的理由了。他坐下来,正儿八经地写了“辞职”报告,并且从排长、连长,一直找到营长、副团长,一个劲地吵着不当班长,任凭谁劝说也无法使他改变主意。最后,领导上从工作考虑,免去了他的班长职务。
杨国跃离开了班长的岗位,这无疑是他的一个过错。但是,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象往常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决心当好一个老兵。
敌人的挑衅活动日益加剧。杨国跃在边境线上耳闻目睹敌人的累累罪行,仇恨填满了胸膛。在准备还击入侵敌军的日子里,他找遍了连里的干部,见一个就提一次要求:“让我到尖刀班去吧,我要亲手打死几个敌人,为边疆死难的父老兄弟报仇,我要亲自拔掉敌人插在我们领土上的旗子,让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接着,他给连队党支部写了一份决心书。他在这份决心书中写道:“我是个共青团员,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我决心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狠狠地打击侵略者。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我‘宁愿前进一步死,不愿退后半步生’。在战斗最艰苦最激烈的情况下,我一定做到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请党支部在战斗中考验我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凌晨,我收复老山的战斗打响了。
二十九日,八连接受了战斗任务。杨国跃所在的一班成了尖刀排里的尖刀。他作为突击组的一员,一马当先,为连队开辟通路。突然,部队被敌人的一道铁丝网挡住了去路。杨国跃迅速倒身躺下,一轱辘滚到铁丝网下,用冲锋枪对准一根粗铁丝“哒哒哒”就是一梭子。枪声响处,铁丝断开’了,铁丝网被他撕裂了。战友们沿着他开辟的道路,跟着他冲了上去,仅九分钟时间,就收复了预定的高地。战斗结束后,杨国跃荣立了三等功。
可是,在他戴上军功章的时候,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接替他担任九班长的申建益触雷牺牲了!
杨国跃一下子愣住了。一连几天,他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羞愧、内疚、难过,搅得他吃不香,睡不宁。他觉得,自己对申建盆的牺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是自己不辞去九班长的职务,身为一班副班长的申建益是不一定会触雷牺牲的,自己不是有点象“逃兵”了吗?
他找到指导员,谈了自己的思想和心里的不安。指导员在肯定他英勇作战的同时,严肃地批评了他“撂挑子”:不当班长的错误,鼓励他发扬成绩,改正错误,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建立更大的功勋。指导员郑重地宣布,“杨国跃,组织上经过研究,决定让你重回九班当班长,相信你决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指导员,你放心好了!我知道自己的责任,请组织上看我的行动吧!”杨国跃噙着激动的泪花,向指导员敬了一个军礼,转身跑了。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杨国跃认识了自己的错误,重新当了班长之后,干劲倍增,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损失。在防御战斗中,他率领全班跟随代理排长李海欣,和机枪连五班一道坚守在142号高地上。
七月十二日凌晨四时许,老山还没有天亮。群峰仍被黑沉沉的夜幕笼罩着,万簌俱寂,静得出奇。敌人的偷袭,往往就是在这种时刻。杨国跃已经有过这样的经验了,他和战友们都在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四时五十分,担任观察哨的机枪班班长彭明林和担任阵地警戒的战土周忠烈发现山脚下有轻微的响动声,其中有依稀可辨的枪托碰撞声、脚步声。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内,两个战士都向代理排长李海欣发出了敌情警报。
“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排长的命令才一出口,杨国跃就一跃而起,提着冲锋枪直奔自己的射击位置,迅速作好了战斗准备。
天,仍然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家看不见来了多少敌人,只听到响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打!”排长一声令下,杨国跃的手榴弹接二连三地投了下去,冲锋枪也向着发出哭喊声的地方猛扫。
战友们一齐开火,支援的炮弹也准确地落在敌群中爆炸。敌人成片成片地倒下去了,侥幸活着的慌不择路,丢下大批死尸和伤兵,夹着尾巴败退回去。
敌人偷袭失败后,立即转入强攻。空前密集的炮火,一齐倾泻在142号高地上。在疯狂火力的掩护下,敌人叽哩哇啦地叫喊着,兵分三路,趁着烟雾冲了上来。杨国跃正在抗击从高地南侧冲上来的敌人,突然发现二十余名敌人从东北方向突入我堑壕。他大吼一声: “背后有敌人!坚决把他们打下去!”四个同志在他的带领下扑向立足未稳之敌,一阵猛打,敌人丢下十具尸体,狼狈地退了下去。
与此同时,李海欣排长率领四个同志迎着从西南侧冲来的敌人扑去,把敌人赶下了山。当他正要返回来的时候,敌人的两发高射机枪子弹穿透了排长的胸部,血如泉涌。
“排长!”杨国跃发现这一情景,吃惊地喊了一声,跑过去为他包扎。李海欣抓住杨国跃的手,断断续续地说: “九班长,我不行了,高地交给你了,告诉全排同志,就是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绝不能给祖国丢脸!”说完,他忍痛爬向定向地雷的发火点,按下了电钮。敌人被炸得东倒西歪,鬼哭狼嚎。而他却含着微笑闭上了眼睛。
“排长——”杨国跃抱住被鲜血浸湿了的英雄的身躯,眼睛血红,声泪俱下。
猛然间,他放下排长的躯体,霍地站起来一声呐喊: “同志们,为排长报仇,坚决守住阵地!”他边喊边端着冲锋枪向着敌群猛扫。
“为排长报仇,杀呀!”十三个战士同声呼应,纷纷扬起手榴弹、机枪和冲锋枪,把仇恨倾泻到敌群中。
“八一”建军节前夕,杨国跃作为英模代表,应邀赴京,参加首都的“八一”庆祝活动,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接见。
一九八四年九月四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授予杨国跃“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昆明军区授予坚守142号高地的英雄集体“老山十五勇士”荣誉称号。人们还把他们坚守的142号高地誉为“李海欣高地”,把他们称为“李海欣高地的十五勇士”。十五勇士中,有两人荣获军委授予的“战斗英雄”称号,有一人荣获昆明军区授予的“战斗英雄”称号;有八人荣立一等功,两人荣立二等功,五人荣立三等功。
九月十五日至十九日,杨国跃光荣地出席了昆明军区老山、者阴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庆功大会。在庆功会上,他代表十五勇士,作了题为《我们战斗在“李海欣高地”》的发言,向与会的首长和同志们汇报了坚守142号高地的经过。十月一日,他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之后,作为“两山”作战英模事迹报告团的成员,在兰州和乌鲁木齐两个军区作巡回报告。
鲜花向着英雄开放,颂歌向着英雄咏唱。但是,杨国跃却谦逊地说: “我只是战友们的代表,我自己算不了什么英雄。”
杨国跃总是说 “战争的洗礼让我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真情,心怀爱心才美好,看到党和国家给予自己这么多,想想那些长眠于大地的战友,我是最幸福的。”
我的老班长,一路走好!
真正的英雄,在生死考验的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和面对,在荣誉与享受面前,能够淡然处之,正确看待。杨国跃就是这样一位真心英雄,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危难时刻,我们看到了一个置生死于度外,舍身担当的英雄战士,他和战友们用热血和生命再次唱响了英雄主义的赞歌,为不朽的老山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转眼间,边关硝烟散尽,昔日战斗历程早已深埋英雄心底,他功高不居,有苦不言苦,透过这位“老山精神”的主人和传人,我们追寻到一位战斗英雄永恒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