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同“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的定义,那么持续火爆了多年的“高考热”、“文凭热”,今年突地“变冷”了,就应该是真正的一大社会新闻!
请看以下多家知名自媒体发表的文章的大标题,便可从中获知“文凭正在由‘热’变‘冷’的新闻,的确已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大新闻。
一、搜狐新闻发表的《越来越多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却不去,为什么?背后真相引人深思 》;
二、腾迅新闻发表的《大学新生“录而不读”引热议 连“985”“211”都遭“弃”,他们缘何放弃入学资格?》;
三、新浪新闻发表的《43名新生弃读东华大学 姓名有必要公告吗》;
四、知乎网发表的《教育格局大剧变,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了烫手山芋》;
五、网易网发表的《大批高校被集体“放鸽子”,新生拒收录取通知书,实属罕见!》;
六、百度百科发表的《10·24东华大学新生放弃入学事件》;
七、今日头条发表的《日思夜想的录取通知书到了!这届新生,却读不起大学?》;
八、广东白云学院“要闻动态”发表的《关于对广东一高校公示1477名录取新生拟放弃入学?校方回应……的情况说明》。
读了上述八个标题,可以说读者已经收获“如鱼如水,冷暖自知”的新闻认知效果。
综合各家自媒体发表文章的新闻看点,笔者述评如下。
若问“世界上考试的内卷之最是何国”,正确的答案应是:“非中国的高考莫属!”
在中国高考的当天,全国便及时地进入了高考模式——工地停工、交通改道、救护车待命。这种全民“助考”的盛况,便显见中国民众对于高考是何等之重视!
然而今年的高考录取季却异乎寻常的“冷清”,即超过5,000名录取新生,竟会作出了拿到录取通知书却不入学的罕见选择。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这是为什么呢?有网友回应说,根本原因是经济不景气。入学呢,不过就是帮助老师找工作而已。除了一些民办学校,就连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也同样面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入学这种现象。
要知道,上海交大在国内的排名仅次于清华、北大,在国人的心目中,无异于是实力和运气的综合高分质量。为何对于这样的机会都要放弃,转而选择了别的大学?放弃者们表示为的是后有更容易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由此可见,高学费、冷门专业、就业困境,己经让年轻人拒绝成为教育与经济体系下的冤大头。
图片:来源知乎网
日前,上海东华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发布公告称,该校43名新生放弃了入学资格。消息在网上引发关注,并登上百度10月27日热搜榜。上海东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于10月17日在学校官网上发布公告称,该校2025级本科生新生入学报到时间为2025年9月11日,有43名学生逾期未报到,因此已经按其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经查询,该公告中的43名学生分别来自该校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多个学院。同时根据官网介绍,东华大学位于上海,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的建设高校。
该公告发布后,许多网友表示,“没报到的应该是去读技校了”,“有个朋友就是在这个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毕业出来却找不到工作”,“现在学生及其家长在面临高考选读专业时,就拿这个当反面教材”。
有网友说:“这43名年轻人,头脑还是清醒的。大学生不值钱了,读了也是去打螺丝钉。看懂了不再上当。”有一位来自东北的网友说的更直白:“我们这儿的研究生都只能送外卖了,还读什么书?”
还有网友感慨道:“学费太高!许多学生家庭承受不起了。”又幽默地说:“今后的大学,会求着学生去读,而且会比大妈抢鸡蛋还要激烈。”
的确,事实证明当前大学生对985、211高校的向往已大不如前。更多人无可奈何,只得将选择的目光投向实际就业与生活压力之上。显而易见,经济疲软与企业缩编的形势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人的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学生并非不努力,而是在仔细权衡学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归根到底,放弃入大学已渐成潮流,而且就只这两个原因:学费太高,就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