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显示,目前我国南方省份流感活动上升。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发布提醒,目前四川已进入流感流行期,主要流行毒株为甲型H3N2流感病毒,流感绝非“小感冒”,提醒公众应提高警惕,尽快接种流感疫苗。
据了解,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最管用、最经济的手段。流感疫苗需每年重新接种,接种后约需2—4周产生保护抗体,整个流行季节内任何时间接种都是有益的。6月龄以上且无接种禁忌者均可接种,尤其建议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接种。
值得注意的是,接种流感疫苗前,应如实告知自身健康状况、过敏史和既往病史。如果正处于急性疾病(如高热、严重感染)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推迟接种,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此外,董爽提醒,做好个人日常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勤洗手、多通风、科学戴口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与有流感样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我国流感预测数据显示,今年流感可能比往年更早到来。”11月1日,在流感季全球出行全面守护公益行动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解读我国流感防控现状时提到。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每年约有10亿例季节性流感病例,包括300万至500万例重症病例,每年全球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约29万至65万人死亡。
“从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来看,南北方流行态势存在差异。南方地区近期一周流感样症状人群中,流感核酸阳性率已超10%,标志着已进入流感季。”李侗曾介绍,北方目前仍处于低水平流行,与往年持平或略有增加,但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已出现流感病例及聚集性疫情,预计11月中旬可能进入流感季。
李侗曾介绍,当前监测到的主要流行毒株为甲型H3N2,与去年的甲型H1N1不同。该毒株变异性更复杂,流感疫苗对其预防效果略逊于H1N1,且老人、儿童感染后症状更重,住院需求会增加,今年整体流感防控压力可能高于去年。
有研究表明,国际旅行是流感全球传播的驱动因素之一。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正是北半球流感高发季,包括日本、韩国等周边热门旅游国家和地区正处于流感高峰期。“今年全球流感活动启动较早,10月3日日本宣布进入流感季,较往年提前5周;10月17日韩国发出流感预警,欧洲多国流感病例数也明显增加。我国流感预测数据显示,今年流感可能比往年更早到来。”李侗曾说。
专家表示,流感绝非“大号感冒”,尤其在旅途劳累、抵抗力下降时,风险更高,在医疗体系和语言都可能陌生的国外,感染流感带来的健康风险更为棘手,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幼儿、孕妇及有基础疾病的流感高危人群而言,流感可能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普遍不超过5%,多数地区仅2%-3%。这一现象源于公众对流感的误解,不少人将流感等同于普通感冒,认为无需特意接种疫苗,甚至觉得‘抗一抗就能过’,忽视了老人、儿童等脆弱人群可能出现重症乃至死亡的风险。”李侗曾表示,同时,部分公众对疫苗效果期待过高,认为接种后就不应患病。但流感疫苗平均防护效率约50%,且可能存在“接种后仍出现类似感冒症状”的情况——实则可能是感染了普通感冒病原体,而非流感。此外,疫苗需达到一定接种率才能形成有效防护,这一认知也未被广泛普及。
“很多人将流感误当作普通感冒,患病后仅服用感冒药,甚至依赖抗生素治疗,忽视了专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李侗曾指出,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间,一定要及时进行抗流感病毒治疗,如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像全新机制的玛巴洛沙韦,可以阻断病毒复制,全程就服用1次,一天就能降低体内病毒帮助恢复。
很多人从小到大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每次生病感冒,都是从嗓子疼开始的,随后就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发烧等症状。
那嗓子疼,是不是身体在报警?有没有可能,在嗓子开始疼的时候就做点什么,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呢?
为什么感冒很多时候会从“嗓子疼”开始?我们的喉咙(咽部)是呼吸道的第一个关口,无论是用鼻子还是嘴巴呼吸,吸入的空气都必须经过这个关口,而当吸入的空气当中携带有病毒的时候,病毒就很容易在咽喉这个区域“着陆”。
一旦病毒附着在咽部的黏膜上皮细胞上,它们会迅速入侵这些细胞,并且在细胞内大量复制,这个过程在感冒症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如下图所示。
![]()
而我们感受到的喉咙痛,则更多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病毒发起攻击时所带来的“附带损伤”。
具体来说,当病毒开始在咽部细胞内复制时,被感染的细胞会发出“求救信号”,而免疫系统会迅速反应,调集大量免疫细胞前往感染的部位,并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刺激咽部的神经末梢,让我们产生疼痛的感觉。
炎症介质还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出、黏液腺分泌增加,因此,也有些时候感冒会先表现为鼻塞和流鼻涕。
另外,有一些炎症介质会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导致发热,这种现象在低龄的婴幼儿身上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和体温调节中枢都还不成熟,对感染的“反应”更大。
△发热反应的假设模型。IL代表白细胞介素;TNF代表肿瘤坏死因子;IFN代表干扰素;PGE 代表前列腺素E 。
所以,喉咙痛不是生病的起点,而是免疫系统向病毒发起进攻的信号。
当我们感觉到不舒服,这就是免疫系统已经打响战斗了,只有当彻底打败敌人(病毒),这场战斗才会平息(症状缓解),而战斗是需要时间的,甚至,随着战斗越来越激烈,症状还有可能会先经历一个加重的过程,几天后才会逐渐减轻。
有没有办法能把感冒扼杀在摇篮中呢?可能很多人会问:吃维生素C,喝苹果水、沙棘汁、刺梨汁、葱白水等等方法有用吗?
实际上,感冒药并不能“治”感冒,它主要是来缓解症状的。而苹果水、沙棘汁、刺梨汁、葱白水或者其他什么水本质上其实是“喝热水”,也是缓解症状的一种方式,并没有抗病毒作用。
至于维生素C,目前的研究表明,生病后服用维生素C不能缩短感冒时间,也不能缓解症状。不可否认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但常规吃维生素C也不能预防感冒。
所以,以上这些方法都不能把感冒扼杀在源头。真正能避免感冒的,主要还是采取适当的卫生措施来预防病毒入侵,在这个冬季来临之际尤其重要:
1 勤洗手
这是最重要的方式,因为我们的手会接触到各种物体表面,从而沾染到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的病毒,如果随后再触摸眼、口、鼻等部位,就很容易让病毒入侵呼吸道。
使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的清水,揉搓至少20秒(大约唱两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即可有效清除手上的病毒。如果没有水源,可使用酒精含量不低于 60%的免洗洗手液或消毒湿巾。
2 在特定场景下正确佩戴口罩
引起感冒的病毒是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的,口罩既能防止自己的飞沫喷溅出去,也能阻挡吸入他人的飞沫,因此是一个有效的屏障。
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室内场所(如公共交通、商场、医院)、接触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的人员时、流感高发季节或自己有呼吸道症状时可以佩戴口罩,注意要确保口罩完全遮盖口、鼻和下巴,并紧贴面部。
3 确保室内充分通风
在密闭空间里,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开窗通风可以迅速稀释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减少被感染的概率。
不过,通风会造成室内空气湿度的下降,而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存活时间会更长,干燥的空气也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病毒更容易入侵。因此,在气候干燥的地区,通风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当使用加湿器。
4 免疫接种
虽然目前没有免疫接种能够预防普通感冒,但是对于特定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是可以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的。推荐所有6月龄以上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1岁内婴儿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也能有助于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造成的感染。
出现喉咙痛怎么缓解?
虽然没有办法马上结束战斗,但我们还是能采取一些方法让自己舒服一些,可以采取的舒缓喉咙痛的措施包括:
· 啜饮冷饮或热饮(如,加蜂蜜或柠檬的茶),注意12月龄以下的婴儿应避免食用蜂蜜。
· 吃凉的或冷冻的甜点(如,冰激凌、冰棒、冰块)。
· 吮吸硬糖,适用于≥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4岁及以下儿童由于存在误吸风险,不应食用硬糖。
· 用温盐水(在约240mL温水中加入1/4~1/2茶匙盐)漱口,适用于≥6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 如果疼痛影响进食,可以服用解热镇痛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