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锡进的抱怨与《沉默的荣耀》的“担心”
昨天 21:06
夜半挑灯看吴钩
麻辣社区
最近,胡锡进发表了一篇文章让网友非常赞同。胡锡进说,很多人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了,或者干脆不发了。明星们的账号现在不唠家常,都是各种官宣了;体制内的人更是小心翼翼,很多人连朋友圈都不发了;大学老师们也成了“敏感群体”,多数人选择在互联网上能少说就少说;民企高管或者中层也是一样……老胡正经的指出:总之,很多群体的个性化信息变得像秋收后的田野一样干干净净。让公共舆论的面貌变得不再完整,这不是一个开放社会所应有的群体性“噤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胡锡进虽然没有明说导致了目前的群体性“噤声”的真正原因,但以“叼”成名的老胡能正视现实已经难得了。老胡刚刚抱怨社会的宽容度变低了,第二天就曝出辽宁鞍山铁西区实验学校老师要求《校园餐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只能填满意或非常满意,学生只能用橡皮擦将选了“一般”和“不满意”的都擦掉,引发公众关注。辽宁鞍山市铁西区委、区政府立即责成区纪委、区教育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全面核实处理此事。就连孩子对校园餐表达一下个人意见,已经成了“禁区”,何况其他?问题是,是谁对孩子进行了“消音”,是老师吗?如果是老师,那么上海那么多的孩子,只能吃绿捷集团的饭菜,这也是老师的“力量”吗?爱国人士“冈本六君子”熊老六等人,一边痛骂穿和服的女孩,一边自己带货卖日本超薄避孕套挣大钱;反美斗士司马南一边骂美帝水深火热,说别人都是卖国贼,他却一边在美国买了几处小房子,还把老婆孩子统统送到美国;正能量的化身胡锡进动辄批判别人崇洋媚外,但他力挺华为的微博,居然是用iPhone发的——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越来越小心了,出现了群体性“噤声”,这能怪谁啊?这叫养蛊反噬!最近,听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比较火,家人也非常痴迷。昨晚吃饭的时候,我偶尔看到电视中的第七集《沉默的荣耀》有人(名字好像是“陈宝仓”)说了一句话“十四年抗战……”,我就没有一点兴趣看下去了。“十四年抗战”的叙述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沉默的荣耀》讲的是什么年代的事情?我绝不信堂堂的导演、编剧不知道这个常识。既然他们都知道,为何不让演员说“八年抗战”呢?
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