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儿女陪护假’都直接入法强制执行了,成都依然停留在纸上权益!”
新修订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9月末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首次明确老人住院子女可享带薪陪护假,引发成都80后独生子女刘女士的羡慕。
她在麻辣社区“群众呼声-四川省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留言咨询,成都可否出台相关法条,确保子女陪护假能落到实处,避免沦为纸上福利。成都市人社局回复称,四川2018年就已经出台相关条例,具有法律效力。
>>独生子女无奈:照顾住院母亲 工资扣了2000 近日,成都市民刘女士留言讲述了80后独生子女的无奈。2024年其母亲因急性阑尾炎住院,她拿着医院诊断证明和独生子女证去请假未果,“领导直接甩脸子,说项目忙,要么请事假扣工资,要么自己找人顶岗!”刘女士请了5天事假照顾母亲,工资被扣了2000元,返岗后还通宵加班赶工作进度。刘女士曾尝试拨打政务热线投诉,得到的回复是“先和单位协商”,最后不了了之。
“上海这次直接入法,明确陪护假期间工资照发,这才是给我们劳动者吃定心丸。”她建议成都紧跟上海步伐,把陪护假明确写进地方性法规。
刘女士的陪护假困境并非个例,多名网民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在广州一家国企,申请这个陪护假,公司直接叫我辞职。”“陕西的独生子女能休15天陪护假,我不是独生子女,父母生病了公司不让休,很不人性化。”“坐标重庆,我们公司倒是可以休,但要求把年休假休完才能申请陪护假。”
记者随访了20名成都在职人员,包括私企员工、国企员工、事业单位人员,仅有4人听说过“子女护理假”,没有1人享受过相关待遇,老人住院需要护理,一般使用“带薪年假”冲抵或请事假并扣发相应工资。
>>官方回复:四川早已出台地方法规 近日,成都市人社局回复了刘女士的网络问政留言。
回复称,《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018年修订版)规定: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生活不能自理的,其子女的用人单位应当支持独生子女进行护理照料,给予独生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十五日的护理照料时间,且护理照料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
此外,给予非独生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七日的护理照料时间。
“护理假”(又称“陪护假”)政策由来已久。据不完全统计,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自2016年在河南省首先实施以来,全国已有30多个地区施行,假期5—20天。近年来10余省份将非独生子女也纳入了父母护理假范围,假期天数少于独生子女。例如,山东、安徽、宁夏、江西规定,非独生子女每年可获最多7天护理假,天津、云南、黑龙江、贵州、新疆达到10天。
>>观点争鸣:法规落地难如何破解 四川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1816.4万人,居全国第三。早在2018年出台的四川子女陪护假政策,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政策前瞻性。
针对该网民提出的“陪护假”落地困境,成都市人社局回复,《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具有法律效力,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应依法执行。若所在用人单位拒绝执行独生子女护理假政策,可向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提交投诉举报材料;若因护理假相关待遇问题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职员工“硬刚”单位有被辞退的风险,诉讼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让人望而却步。
如何让政策善意照进现实?长期关注陪护假政策的麻辣社区网民刘女士建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提升公众知晓率,还应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成本,对落实政策的单位给予税收抵扣或专项补助。上海市人大代表金缨称,需要细化配套政策,比如明确陪护假申请条件、证明材料(如医院诊断证明)及假期使用方式(如是否可拆分)等。华东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所长李凌云建议,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和执行机制,设立清晰、严格的罚则,且确保可操作性。(川网传媒·麻辣社区 记者:杨杰 实习记者:吕月菲 牟萌)
原帖:成都的陪护假是 “纸上福利”!盼学上海入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