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一校搬迁,双赢之选:一个记者对西南石油大学搬迁的回顾
前天 11:11
多数时候在潜水
麻辣社区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与地方发展的记者,我见证了许多高校的变迁,但对西南石油大学从南充迁至成都的往事记忆尤深。近年来,网络舆论常将此举简单归咎于“南充不容人”,这与我所了解的复杂真相相去甚远。我曾亲自采访过时任校领导董保真书记、罗平亚院长,结合多年追踪,认为这场搬迁本质上是高校发展需求与时代条件共振下的必然选择,最终更演变为一场校地双赢的结局。今特此撰文,回顾那段历史。 西南石油大学(当时为西南石油学院)与南充的渊源超过四十年。195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石油学院,校址选在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南充,由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调入师资与设备组建而成。此后数十年,南充见证了学校的成长:1970年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石油行业的重点高校,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学校发展迎来关键节点,想要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却首先卡在了“土地”这一现实问题上。据罗平亚院长当时所述,校方多次与南充地方沟通,先是希望通过划拨土地实现校区扩建,请求却被直接回绝;后来退而求其次协商购买土地,可对方因学校隶属于石油总公司,便大幅抬高地价,远超学校的承受能力。土地,成了实实在在卡住学校发展咽喉的“拦路虎”。 正当校方为土地问题一筹莫展、陷入发展困境时,成都新都县(现新都区)主动伸出了橄榄枝,不仅以极低的价格供地,传言还通过其他名义返还了地价款,相当于减免了主要土地成本。这样的诚意与支持,和此前在南充遭遇的阻碍形成鲜明对比,让学校看到了破局的关键。 与此同时,更深层的发展焦虑也在推动学校做出决策。董保真书记当时就曾跟我提到,南充虽为川东北重镇,但偏居一隅,交通不便,教师到外地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往往要花费一整天在路上;而且在吸引优质生源、引进高端师资方面,南充的区位条件也远不如省会成都。对一所志在“更上一层楼”、冲击更高办学水平的大学来说,成都在区位、资源、平台上的优势,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于是在2000年,学校决策层顶住压力与争议,毅然做出决定:将办学主体火速迁往成都,仅在南充校区保留部分高职专科院系。这不是一次冲动的选择,而是基于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前景,经过慎重考量后做出的痛却必要的战略抉择。 历史最终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搬迁至成都后,西南石油大学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2年成都校区(一期850亩)正式投入使用,2005年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跨越式提升。 而学校的“离开”,也深深触动了南充。当地政府开始反思此前与高校的相处模式,意识到优质高教资源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随后迅速调整政策,转而大力支持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等本地高校发展,竭力避免人才与教育资源再次流失。对于留下的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南充市更是倾注了大量资源:多次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由校地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合作领导小组,确保政策、服务、履约“三到位”;投入资金改善校区基础设施、升级校园景观,还将临江风貌纳入国家4A景区整体规划;联合打造南充高新孵化园、“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等科研与产业平台,推动校区学科专业对接南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需求,联合培养MBA等高素质人才。 在这样的支持下,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也迎来了新生:2015年恢复本科办学,2017年全面停止专科办学并实现全省一本批次招生,如今已形成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不仅为南充留住了珍贵的学脉,更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库与技术支撑。 回望这段搬迁历史,它绝非一场负气的“出走”,而是高校突破发展困局、追寻更高平台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在阵痛中调整发展观念、探索与高校共生之路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双赢:于西南石油大学而言,迁往成都为其冲击“双一流”、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于南充而言,虽经历了短暂的资源流失之痛,却借此扭转了与高校的互动模式,不仅让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重获新生,更为后续本地高校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这段往事,是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理性抉择、彼此成就的生动案例。它所蕴含的“高校发展需匹配优质平台,城市进步要重视高教资源”的启示,早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值得更多城市与高校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