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收盘,A股主要指数多数下跌,上证指数收报3493.05点(-0.13%),深证成指收报10581.80点(-0.06%),创业板指收报2184.67点(+0.16%),北证50指数收报1410.36点(-0.75%)。
2025年7月9日收盘,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琼斯指数涨0.49%,报44,458.30点;标普500指数涨0.61%,报6,263.26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0.94%,报20,611.34点,较上周四的纪录高出了10点。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话,是教科书上公认的规律性金句。因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资本市场通常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例如美国股市与GDP增速的相关系数长期保持在0.6以上, 标普500指数往往领先实体经济6-12个月。
然而,这一规律在中国似乎并不成立——过去20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速超过8%, 但上证综指的累计涨幅却仅为约50%(截至2023年),甚至低于同期通胀率。
上述资料证明,正如笔者在8日发表的《要勇于正视当前面临的社会经济困局》一文中所述:“今年一连串的关厂、停工事件,无一不折射出当前我国内需疲软、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及外资信心持续下滑的现实困局,任何“洗地”文章也洗不掉这一铁定事实。”
今天,笔者继续呼吁,面对大量企业倒闭、外资持续收缩与年轻人就业的困局,倘若缺少更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那么2025年的“关停潮”,恐怕还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应当勇于正视当前面临的社会经济困局,做到少吹牛逼多干实事,尽快地探索出解困办法与措施,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有社会经济学界人士总结了中国社会经济现状如下,可供决策层参考。
沿海地区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务工人员被迫提前返乡。传统就业岗位持续萎缩,而新兴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却难以填补。这种供需错配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反映出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脱节。
财富分配不均问题持续恶化,少数富裕群体掌握着大部分社会财富。这部分人群虽然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其消费规模相对于庞大的普通消费群体而言影响有限。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整体消费市场疲软,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而经济下行又进一步加剧普通民众的生存压力。
由于收入增长放缓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民众普遍存在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特别是对突发疾病导致经济困境的恐惧。这种心理促使人们缩减非必要开支,增加储蓄以应对风险,从个体角度看无疑是理性选择。然而,这种集体行为却形成了消费低迷与经济不振的恶性循环。
社会纠纷化解渠道不畅,矛盾积累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网络环境中不良价值观念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价值观对主流价值体系形成冲击。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有待完善。
面对快速老龄化社会,养老机构在数量、质量和服务专业化方面都显不足。行业监管缺位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即便具备支付能力的老年群体也对养老机构缺乏信任。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十分凸显。
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农村地区面临师资流失、生源减少的困境。医疗资源同样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患者集中涌向大城市三甲医院,加剧了"看病难"问题。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得"因病致贫"风险居高不下。
创业成功率低下常导致负债累积,就业市场内卷加剧劳资矛盾。科技应用偏离初衷,过度商业化现象普遍。资本市场风险加剧,普通投资者权益难以保障。婚恋观念变迁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生活质量提升面临诸多现实障碍。
外卖行业卫生状况堪忧,预制菜普遍存在高盐高糖及添加剂超标问题。食品成分标识不规范甚至造假现象频发,严重威胁公众健康。食品安全问题,时下日益严峻。例如时下沸沸扬扬的“铅中毒”事件,便是典型范例。
诚望当今的“管事之人”,牢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其名篇散文《岳阳楼记》中的金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备真实的爱国爱民情怀,以天下为己任,集思广益,认真听取良言、真话,重“里子”轻“面子”,重拳出击,力挽狂澜,尽早改善当前社会经济的欠妥局面。
笔者坚信:“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